AI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米吴科学论坛圆满落幕

6月20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米吴科学漫画·奇妙万象篇》推出了第4辑(13-16)。乐乐趣童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ITCCC创建未来教育学术总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张冬霜,以及米吴科学漫画团队主创唐一夫齐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家长要如何看待AI 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在论坛中,曹则贤讲述了自己对学的理解:不管在什么时代,学的本质不会变,一定是踏踏实实地积累和练,才能够有所成长。首先,家长要自己要爱学,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多提升自己。孩子有自己的学方式和方法,不打扰就是最大的帮助。其次,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能够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力。

张冬霜讲述了自己从小的科学探索之路——儿时的她喜欢拆电器,父亲从不阻止她,还给她讲解了许多电学知识,这培养了她对科学的兴趣。她不认为女孩子就学不好理工科知识,在学方面,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成长为自己,就会有很多可能。她介绍了自己主持研发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的研学项目,在课程中先带孩子去感受1.2万平方米的冰场,亲眼看到二氧化碳制冰的全过程,然后思考人们如何把大片的冰面做得平整、丝滑,从而让孩子由观察,到思考,真实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和不可思议,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科学素养。

张冬霜

苟利军则认为AI 是很好的工具,尤其是在大数据猛增的今天,AI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较为迅速地完成计算和信息搜索工作,但这并不能替代所有科研工作。就如同人们研究黑洞,最初因为观测证据的限制,所以用其他的理论来解释,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是黑洞的时候,我们就排除了其他解释。而 AI仅仅是在处理数据过程所使用的工具,它并不能告诉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思辨的精神、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AI 不能替代人类去实现的。

苟利军

就如同《米吴科学漫画》中的变振小象,因为说话的频率不在人类的可听范围内,导致没有人能够听到它说话,于是它用震动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小心引发共振现象,破坏了老年活动中心的家具。米吴通过研究声音传播的原理,找到了能听到小象说话的方法,最终帮助了小象。米吴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帮助了科学小象,但工具不能代替米吴自己的学和探索。

乐乐趣总编辑孙肇志讲到了AI时代,孩子会接触到多元的信息,不仅仅有文字,还有视频、图片、声音等,这导致孩子对所接收的信息的呈现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阅读方面看,漫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它画面感强,对话生动,孩子看漫画好像在看动画片,轻松愉悦,没有学的负担。《米吴科学漫画》用精彩曲折的故事包裹了抽象科学知识,让孩子在追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理解了原理,从而提升了科学素养。

孙肇志(中间)

《米吴科学漫画》主创唐一夫介绍了图书的创作初衷: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带给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要用好玩的科学内容去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

唐一夫

《米吴科学漫画》团队内部不断打磨情节,力图用精彩的故事演绎抽象的科学原理,19只具有超能力的科学小象,有的能放电,有的带有磁力能吸铁,还有的能释放电离辐射,它们制造了一系列的危机和麻烦,米吴不得不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来化解危机。米吴观察现象、分析原理、思辨求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养成科学的思考方式,这是科学素养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团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因为这些有趣的故事看到科学的神奇和不可思议,也接触到科学的思考方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携手,引导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助力孩子学科学、爱科学。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